前两篇把几个被高估的武将拎出来批判了一番,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被高估的可学战法。
一、形兵之极
形兵之极是新手最容易误以为很强的战法之一,主要原因有:获取难度低,人均都有;战法描述花里胡哨,功能一大堆;相比凑3个同兵种,把3个弓步骑扔在一起的难度更低,武将不齐的账号也容易凑;加发动率的效果看起来很强。
但事实上,形兵之极尽管有3段效果,但加起来仍然是比较糟糕的战法。
我们就采取拆分的方式分别看看3段效果究竟有什么用。
第一段:满级增加大营自带主动追击战法10%发动率。
从战斗的角度看,本质就是增加自带战法的发动次数,那么10%能带来多大程度的次数增加呢?
如上表所示,10%的发动率提升,带来的单战法收益增加幅度通常在13.3%-33.3%之间,也就是说这段形兵的收益是1/6~1/3个输出/控制主动追击战法。
第二段:满级中军前4回合首次伤害增伤40%
至少在当前版本,很难想到一个以“自带单段非一类指挥伤害”中军为核心输出点的队伍,多数情况下中军都是辅助,比如陆抗马超吕蒙这种个别中军核心输出的队伍也用不上形兵,因此这段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第三段:4回合前锋受到伤害降低50%
这个50%不随谋略属性影响,我们可以直接跟避其进行对比。避其是3回合2目标的全减伤,以下图这个33级白板郭嘉为例,减伤比例是63%。
这里统一不考虑是否延续一回合增伤的速度快慢问题(影响不大),简单对比一下系数:形兵的总减伤系数是1*4*50%=200%,避其的总减伤系数是3*2*63%=378%,考虑到等级,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形兵减伤效果的2倍。
也就是说,形兵=1/6~1/3的一段buff+接近忽略不计的增伤+半个避其,整体加起来是不足一个战法强度的。
而且,我们还没有考虑形兵的代价:全队没有一个兵种加成。
不管是2人5%还是3人10%,同时给到两个属性的加成都是能显著影响战斗的系数。对于一个满级满红荀彧来说,10%的面板谋略就是30.6,相当于3红;对于满级白板关妹,10%的面板攻击就是20.3,相当于2红;再想想上个版本15%全属性降低的魏武之世也是相当优秀的战法,为了迎合形兵要求而付出的属性代价实在太大了。
形兵之极最终评级:C
二、胜兵求战
Emmm,这个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解释,也是新手常常犯的错误,以为提升战法发动的效果非常强大,却忽略了一个事实:这个战法本身占用了一个宝贵的战法格。
考虑到关羽的强大,很多人在没有谋定的情况下经常使用胜兵关羽。事实上,胜兵+关羽搭配是极其糟糕的:连续释放的樊渊泅囚会直接因为自身冲突,而导致第二段犹豫效果失效。
一个可能的例外是抛弃法正的胜兵张飞,在加强后或许会有不错的表现,2回合准备过于容易被打断,让胜兵的优势凸显了出来,但这并不适用于其他武将,并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战检验。胜兵求战最终评级:D
三、极火佐攻
话不多说,直接上图
同样是点火,咋差距这么大捏?
当然有人说极火有增伤效果,这是建立在队伍构建合理(大量单发伤害率高的主动战法)且脸好(主动战法要恰到好处地在合适时机放出来),不仅限制了队伍的结构,还极其不稳定,而且实践当中大量的极火佐攻所在的队伍并没有围绕它来合理配置,这对缺乏配将经验的玩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(拿捏进攻防守体系的结构),而如果使用焰焚箕轸,则没有这些限制,随便扔中军用就好。极火佐攻最终评级:C
四、十面埋伏
话不多说,直接上图
一句话总结,十面埋伏是主动谋略系五星战法里面,期望伤害率垫底的存在。
3目标?请问3目标刮痧有什么用?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。
单体大幅减伤?一个1回合准备40%概率的单体减伤,只有1/3的情况给到对面核心输出,实战多数时候都在白给。
非延迟伤害?这个还不错,是十面唯一的亮点。
有人还会argue说十面可以配合陆逊的火势风威触发二段伤害,这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了。都督作为弓兵队伍,两个普攻都能A到对面大营来触发2段,还有玄武洰流和吕蒙带的道行/兼弱来触发,根本不愁这个问题;再者,十面是需要准备一回合的主动战法,真的能完美衔接火势风威吗?就算完美衔接上了,是不是3回合都已经过去了、增伤消失了呢?
十面埋伏最终评级:B
PS:有朋友会提到上述的“基础伤害率表”存在误差,因为各战法的“受属性影响”成长率不尽相同,因此表格只是作为参考。
如果有切实的测试数据,表明战法之间的实战真实伤害率,与基础伤害率存在显著差异(比如超过20%),欢迎大佬们分享详细的测试数据和结论,以便对伤害率表格加以修正。
但是,在目前没有相关明确结论或证据的情况下,基础伤害率表依然是最可信的评价依据,尤其是相比数据量不足、存在主观偏见的个体经验来说。